假如冬天来临


ilumi和龙花

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转贴<<金牌>>
____艾未未

八月十九号,汶川地震一百天忌日。同一天,中国的奥运金牌超过了 40块,超过美国英国或是任何一个经济发达国家。数字说明问题,这个令世人眩昏的数字说了什么呢?
若是说金牌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体育素质,反映了公平竞争精神在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深入人心,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错了,国民经济的高幅增长,并没有使国民崇尚体育的品质变得更为普及和健康,我们的民族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却没有好体育的境界。早已摆脱了“东亚病夫”的雅号,可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操、“和为贵”的伦理与“更高、更快、更强”精神怎么也拧不到一块。肌肉和力量、速度和拼搏,那更是西方野蛮人的玩意。
要说是金牌体现了国家在体育、卫生和生命保障方面的投入,那就更离谱了,四川汶川地震中大面积倒塌的校舍,河南农民因卖血导致蔓延的爱滋病,缺失的全民的医保制度,更准确反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困境,那就是牺牲那些可以牺牲的,去成全那些必须成全的。
体育是人的生存价值的一部分,只有相信个人完美的体育才可能是自然的,是自由精神、意志的体现,才具有感人的力量。在缺少基本的医疗保障,缺少基本的安全保障,缺少基本的公民健康体系的国家,惊人的金牌数字只是说明了国家主义价值观主宰下的体育的极度扭曲和国民地位的垂危。将金牌数量和国家荣誉挂钩,如同将伟哥的药效和男人的体魄混为一谈,每一块金牌都有代价,是由全民的的健全和福利来支撑维系。
得到你应得到的,同样是说,舍弃那些不属于你的,这是所谓道德。取之有道,反之则是变态。我们为那些金牌获得者,那些参与者而感动,他们的意志和行为证实了自己的同时光耀了他人。这是公平的竞争,尽管是短暂的。在几天、几百米、几秒之中,我们经历了真实和公平,沐浴了赞美生命带来的欢快和悲伤。
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数字,不是为期十六天的体育盛会,不是歌唱祖国的双簧和电脑绘制的二十九个大脚印,不是的几十块金镶玉的金牌,也不是那只最终没有跨过一百一十米的右腿跟腱。影响我们生活的数字是单号加双号的没有奥林匹克的日子,是豆腐渣工程下死于疏忽和遗忘的成千上万的儿童的生命,是无数卖血者难以启齿的爱滋病痛和挣扎在羞辱和诅咒之中的绝望,是珠三角每年失去的四万只手指的永远失去健全完整身体的人们,是占全球近二分之一的极刑。是这些数字解释了我们的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嘿嘿家玩水找乐子


听说生于5月5日-8月7日的人是饿水命,今年的6-8月要多多入水


俺是个懒人,去游泳池太跋涉了,干脆就在家里弄个玩玩,没想到异常


有趣~~~~哈哈于是周末很忙碌,N次穿梭于书房与阳台之间~~~

pool party


THETHING &(Na)too and NEOCHA

忘却的纪念1

那时候天空还很蓝,冬天没那么冷,夏天没那么热
那时候除了有四大天王还有托塔李天王
那时候许魏还是飞乐队主唱
那时候还躺在床上抱怨时光
那时候文艺男青年都是战靴长发文艺女青年不是光头范儿就是里长外短"例外"范儿
那时候油画系是NB设计系是SB
那时候没有LALA哥哥只有他她是那个
那时候明知道"果儿"是贬词儿可是姑娘们都想当"果儿"
那时候文艺男青年总说我要满足我的欲望也要给你一个刺激
那时候分手必定做一大场爱
那时候钱又被称为恶蠹物
那时候有很多好的傻的真的假的诗人
那时候我们的书架有很多打口磁带和少量CD
那时候不懂也要看<<爱与意志>>
那时候流行画结构
那时候刘小东和俞红是爱情的典范
那时候滑板完了就练书法
那时侯
那时候
那时侯
那时候走了
也许怀念,却不遗憾,我经历的那些时候.......

忘却的纪念2

那天我在现场,很近.很真切.......
窦唯的音乐没的说,越来越好,有点力透纸背的感觉.我相信许多真正喜欢他音乐的人一定不期待他唱什么老歌,如果有人期待,那么只能说明他根本听不懂窦的音乐.
因为认识乐手,所以知道当晚每个人都准备的9首歌,姜昕也不例外,作为从那个时代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女歌者,这个就足以证明她有这资格站在这舞台上,同时代的罗崎魏华今又在何处呢?还记的她的花开不败,欲望号街车以及我无法使你高尚吗?唯一遗憾的到是她应该唱几首老哥,即使今天绝大多数女歌者也比不过!
何勇看着叫人心酸,黄金的10年啊!!!被ZF无情剥夺!!!!他说今天可以站在这里其实很不容易,寥寥只字无须多言!但是他的血还是热的,新歌真的不错.现场我看见好几个老男人流泪.......
唯一遗憾的是张楚,他的现场我看过好多,他嗓子其实很好,一来就开,所以当晚不存在开的问题,和乐队在刚开始2首明显乐队快了半拍.他当晚还是匆忙了,其实没进入状态,看的出他也有点着急........
但这仍然是完美的一晚,这里面的滋味相信每一个坚持这么多年的人都能体会.我终于也知道在上海原来也有这么多人是同路人,起码在某个时候,呵呵见笑了

感谢操哥,你说了我们的肺腑之言

我要虚伪,你才喜欢
——记“树生长的声音”演唱会
文:陈哈 (曹操)      
2008年7月5日晚,上海体育馆,几乎座无虚席,恍惚中,穿越发生了,你会以为是站在1994年的香港红勘体育馆。在唱片市场和演出市场低迷如今天,这样的票房,不止是奇迹,简直是神迹。观众满足了,主办方满足了,承办方满足了,然而,这一切跟音乐没有太大的关系,你觉得呢?   
窦唯是无辜的.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说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说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说你。这三种情形,窦唯都已经历过。于7月5日的演唱会,恐怕也是如此。此次演唱会最大的噱头之一就是窦唯再次开口唱歌,做出这个决定,对于窦唯来说,应该是很艰难的——他如果是想当一个“歌星”的话,也不用等到今天。对于一个曾经辉煌,现在想安静地过自己日子的人,却又老是被公众幻想着再次拧出来,以供大家意淫,观赏之用,很难有人能理解,窦唯站在台上低头呢喃时的心情吧,而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此刻需要的是一个道具,以满足他们祭祀的心理。祭祀并不顺利,现实比预料的更残酷,窦唯是开口唱歌了,但是,别说没有唱黑豹金曲,甚至连《黑梦》、《艳阳天》也不可得,大部分人的失望可想而知——他不唱歌,你们会觉得被忽悠了,没有歌唱的演唱会怎么能叫演唱会?他唱了,没有唱你们曾经让你高潮的曲目,你们还是觉得被忽悠了。问题是,窦唯现在做的就是这样的音乐,是你一厢情愿希望他穿上那条怀旧的内裤出来诱惑你。   
演出前一天,跟大学时的好友S稍微“争论”了一下,S兄觉得窦唯应该把音乐做得更加阳光一些,觉得他应该被更多的人接受。我说为什么要“你觉得,你认为别人”呢,如果窦唯是一个歌星,他不断参加各种拼盘晚会,从很多歌迷的口袋里不断地掏走了银子,那么乐迷确实有义务要求他,应该更加怎样一些,但是他没有唱着黑豹金曲出来抢劫,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劫持他呢?他为自己做音乐,他没有要求“你们”怎样,“你们”自然也就不能去要求他怎样。难道说“权利可放弃,义务必须执行”?那就太滑稽了,“你们”又执行了什么义务呢?   
窦唯对自己的定位是音乐人,大众对他的定义是歌星,气场根本对接不上,而现场又有多少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听了他跟不一定,以及不一样乐队的作品呢?大家失望的是,窦唯发福得实在太厉害,顶也谢了,不知道他在唱些什么,现场有人喊王菲,有人叫黑豹。他们心目中的偶像轰然倒塌,讽刺的是,14年那个在舞台上的冷酷少年,正是因为其特立独行被大众歌迷所崇拜,今天的窦唯更加特立独行,大家却失望了,大家崇拜的是漂亮好看的特立独行,而不是特立独行精神本身——典型的叶公好龙。   
窦唯演出的曲目都很好听,但我只能代表我自己,跟大众没关系。既然出口就是错,何必要多说。就算是说了,你们懂么?不曲解已经不错。如果我是窦唯,我也选择沉默。   
何勇是无辜的。经过这么多事情,能再次站在大舞台上,强调一下,是大!舞台上,确实不容易。何勇选择了跟94红勘体育馆一模一样的出场,一模一样的开场曲目,不必过多责怪他缺乏新意。一屋子的人等着吃土豆炖牛腩,你端出来一个大披萨,食客能答应?大家要的就是场景再现,要的就是全场合唱,美其名曰:经典重现。不信的话,让何勇唱着《风铃》出场试试看,能有这火爆场景?   魔岩三杰就是他们的昔日情人,大家出钱是来找“初恋”的,你是否比以前有内涵多了,是否智慧多了,对他们来说不重要,他最希望的是还能从你的脸上找到往日容颜,以满足其心里意淫。你每改变一分,他们心理的意淫期望值就减少一分。
  何勇又能怎样?除了尽量满足你们,他还能怎样?何勇的父亲今年74岁,他再次为儿子伴奏《钟鼓楼》,全场的观众被这曾经出现的场景挑拨到了高潮,谁会去在意这场景背后的辛酸,老人不见得就会真的多喜欢这种激烈的音乐,他跟千千万万的平凡的父亲一样,只要儿子好,别再出什么事,比什么都好,父亲做什么都可以,别说弹三弦了,弹电吉他都可以。在8000人高呼的盛况下,谁会去在意这些年何勇是怎样艰难地走过来的呢?这些年他头上被敲满了包,谁在乎?他最艰难的时候,此刻喊得青筋暴露,泪流满面的你们,又在哪儿呢?是,那关你什么事,你们要的是此刻风光地站在舞台上,为你们蹦跳的何勇。你们在意的是魔岩三杰,一个都不能少。   
他唱着“虚伪,就是一条内裤”,你笑了,你却不知道,他真的在为你歌唱,看着台下欢呼的人群,他真心地唱道:您的虚伪,我很喜欢。
张楚是无辜的。 他依然一脸的无辜,让老姑娘们和小姑娘们心疼到肝颤。他的状态很好,跟乐队配合得也不错,嗓子也打开了,让人惊讶的是,张楚居然可以唱得很好——是的,可以用很好这个词。无论他当天发挥得多么好,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演出。第二天报纸依然会以“张楚迟到了”做标题。娱乐就是娱乐,跟音乐一点关系都没,不把这个分清楚,就会经常纠结,纠结对身体不好。   
如果张楚只唱新歌,不唱《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不唱《姐姐》,不唱《蚂蚁》,你们还会这么爱他么?当然,没有如果。可以肯定的是,再嘎的人,也不敢自绝于人民。以前,张楚是很抗拒唱《姐姐》的,如今……也许是他看淡了,想开了,也许是这样,那样,总之,大家如愿以偿地合唱着把混蛋的爹又诅咒了一遍,集体含着泪花,把姐姐又侮辱了一遍——消费者的需求最重要,不是么?顾客是上帝,艺术家高昂的头颅,怎么高得过上帝。只是张楚看上去总是这么无辜,他的无奈,藏在无辜的后面,你看不见。   
稍微留意下就会发现,何勇和张楚在演唱他们的新作品时,观众只是礼貌地报以掌声。新曲毕,老歌前奏起,全场立马起立欢呼,大合唱,并给予排山之掌声。总是说别人没有创新,却总是心理渴望金曲怀旧——这不是两拨人,就是同一拨人。同时,你会发现,捧与杀的也是同一拨人。这批与众不同的上帝,很奇妙。      
姜昕是最无辜的,能办成这场演唱会,很大程度归功于她在其中涡旋——这是人情角度,抛开这个不说,姜昕是目前国内最好的女音乐人之一,相对于魔岩三位,是丝毫不逊色的,只是窦何张在 14年前被包装成的音乐偶像,做为一个文化符号实在太深入人心,从《花开不败》到《我不是随便的花朵》,10多年的时间,一直在坚持,一直在进步,而且一直都很好听,这难道不值得尊敬么? 可是,你不要听这些,这个夜里,任何影响大家祭拜的事物和人,都会被攻击。当姜昕在台上演唱时,台下骂声四起,有叫窦唯的,有喊何勇的,有叫下去的。都是些嗓门粗厚的大老爷们,如果没有教养和修养,就是摇滚精神,不知道会有几个摇滚英雄会赞同这个观点。如果因为台上的音乐不嘶吼,不属于摇滚,那么窦张何也只有何勇是嘶喊的,窦唯和张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之为摇滚乐。如果吼叫就是摇滚,那马景涛也算是摇滚大师了,你同意吗?   如果你认为你的谩骂能体现你是个爷们或者你很摇滚,没有话说了。   如果谩骂仅仅因为影响了你膜拜,同样没有话说。      
有很多话没有说,有很多话,不打算说。真话往往难听,刺耳。   
很多“中年”人在《姑娘,漂亮》《垃圾场》《头上的包》以及《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姐姐》时热泪盈眶,而我,在何勇唱《垃圾场》时略微蹒跚地“奔跑”于舞台上时,鼻子略微有些发酸。纵有太多真话,也无法写下去。   
“树生长的声音”票房的火爆,前面说了,这是神迹,火爆的后面有若干因素,缺一不可,窦唯张楚何勇三个缺一个都不可能有这样的票房——无法满足大家集体膜拜和意淫的心理。前几年最火爆的演出是许巍和郑钧的演唱会,加上窦何张这场,如果有人高呼摇滚乐复苏了,或者说新音乐再次席卷,只能说他自我催眠得不轻。这跟摇不摇滚没关系,别忘了,许巍,郑钧,张楚,何勇的歌,全场观众都能大合唱,这是最根本的基础。现在几个歌手能凑齐出一个演唱会的歌?遑论全场大合唱了。就凭张楚没有唱着《姐姐》,《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何勇没有唱着《姑娘漂亮》,《钟鼓楼》;窦唯没有唱着黑豹金曲穿梭于各级城市晚会当中,就没权利再过多去挑什么刺——因为他们有这个资本,却没有一再将手伸进你的钱包。靠一首歌抢劫的歌星,您见得还少么?有些号称人民艺术家的人,一辈子不也就唱那么一首歌,一招鲜吃天下?   再看整个环境,别说摇滚乐,整个流行乐唱片市场已然是伤痕累累,唱片公司报出来的唱片销量,连智商在脑残级别的歌迷都不再信,这是怎样的年代?五大唱片公司连续裁人的年代,是怎样的年代?连最红的超女快男也不能靠唱片本身赚钱,这是怎样的年代?别提音乐了,这个体系是否能集体继续生存下去,已然是一个问号。此刻,哪怕有再多的真话,也得往下咽,憋住,再往伤口上撒上一把盐,无非是让痛更加痛。就算是一个绝世刀客,对一个行将朽木的人狠下杀手,应该算不上什么大侠风范吧。      
朋友J在MY SPACE里写道,尽管听我说了唱片业的现状后,很是叹气,但是她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真正的音乐,在这点上,她比我乐观。她说的前半句已经实现,事实上,对唱片业来说更加不容乐观。   
首先,同样是这帮在体育馆欢呼的人群,大多数宁肯去咖啡馆喝上一杯30块的咖啡,也不会为你的新唱片掏半个钢蹦——不信的话,让我们期待张楚和何勇新唱片的销量吧——如果神迹再次出现的话,至于窦唯,他和他的朋友们已经出了数十本作品了,你听过么?你愿意听么?大家要的是怀旧和意淫,跟音乐本身无关,毋庸怀疑,不管是14年前还是现在,窦张何不论怎样与主流音乐划清界限,这三位在他们的记忆里都是歌星,是的,至少是摇滚歌星。那些开着车来的带着女友或者和朋友,他们在14年也许是听新音乐的人,而现在早就不是听新音乐的那帮人了。你就算给他听真正的新音乐,他也会嫌难听——很难说哦。   
更残酷的事实是,除了窦唯,张楚和何勇的音乐放在当下,已经不能算新音乐。新的乐迷群体,因为渠道太多,选择太多,群体划分更加细分化,本来就不大的蛋糕,被切得更小——别掉在“长尾理论”的自我胜利法里长醉不醒了。对于新的乐迷群体来说,曾经的魔岩三杰快跟齐秦们一样,已是怀旧金曲一部分。而更新的音乐,大家都在网上下载,谁会为之付费?你会吗?IPOD一代,你的书架上有唱片吗?      
不能再说下去了,太多的话,不说了。不管将来有没有希望,至少此刻,我要虚伪,你才喜欢。

焦西笔下的他她






劳动人民的"脸"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好象是上世纪6070年代老百姓说的一句话,哪知前不久前在中国最富裕的省中的最富裕的城市看见了这一幕.
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太多令人动容的事情发生,像这样令人尊敬的体力劳动者也许我们会习惯性的视而不见.让我们仔细端详这张普通体力劳动者的"脸"吧~~~~

Martin Margiela





锵!锵!锵!北京798现在已经是著名旅游集散地了,一年没去,很多朋友已经转移到更加隐秘的地方去了,这样的情况虽然正常,可是还是觉的很奇怪.幸好有Martin Margiela的展览可以安慰.

忙里偷闲






最近真是忙到吐,不过工作阵地转移到北京几天还是感到很惬意,可以和家人天天见面对我来说真是奢侈生活了.在上海和北京忙里偷闲看了几个展览,非常喜欢.M说能有时间看也算是赚到了
“总统设计”的大赢家
蔡宸亦 =文
2008年6月24日最能令人放松的蓝色,被用来消除选民对奥巴马的怀疑  
 视觉形象设计在一场总统选举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似乎很难被评定。但反过来,获胜的奥巴马在个人竞选标志、口号甚至字体方面仿佛都有过人之处。起码,他在竞选的时候更细心,或者说他更会“利用”设计。   
无论最终的胜者是谁,在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视觉形象(visual identity,简称VI)设计方面,巴拉克·奥巴马已经铁定是最大的赢家了。这里指的并不是奥巴马身体力行地积极戒烟、参与运动,而是他特别聘请的平面设计师团体。这个设计团体为选举立下了汗马功劳。   
给政治人物做VI 设计风险巨大,对平面设计组织而言是件棘手的活。看看希拉里和麦凯恩老掉牙的VI 套路吧。希拉里保守的“Hillary for president”图形由红、白、蓝三色组成(这招是美国国旗诞生以来延续至今的传统,用过的候选人不下几十个),她选择了用波形曲线收尾的老式衬线字体,象征着传统与庄重。当然,用这来体现她的个人形象也无可厚非。相比较而言,麦凯恩算是有点新意,他用黑、白、黄三色构成带有军队风格的五星,提醒选民自己的越战背景和“男子气概”。   
奥巴马却不拘泥于此。深知VI 设计重要性的他,拒绝了政治设计的惯例,别出心裁地邀请了一群新锐设计力量充当VI 设计的主力。在平面设计师乔纳森·胡福勒(Jonathan Hoefler)看来,“没有比奥巴马更会利用‘设计’的人了”。除了仿照切·格瓦拉的形象,将奥巴马的头像制作成波普风格的海报等显而易见的大动作外,这个由大卫·艾克瑟洛德(David Axelrod)领衔的芝加哥设计团体还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而又不乏冒险精神的工作。他们的目标是色彩、图形和字体要面面俱到,无论它们出现在横幅、印刷品或者网站上,都能触发选民们对奥巴马的好感。   在色彩上,奥巴马选择的仍是美国国旗上的红、白、蓝三色,用最为令人放松的蓝色做底色,显然是为了消除选民对奥巴马相对缺乏经验的怀疑。   
图形方面,一个太阳在美国国旗的红色条纹中冉冉升起,“这非常形象,象征着希望、变化以及一个新的政治时代”,艾克瑟洛德解释道。同时,这个近似“O” 的图形还是奥巴马名字的首字母。奥巴马的竞选口号是“改变就是我们的信念”(Change We Can Believe In),显然,如果一切都能重新开始,那么初升的红日就是最好的鼓励。   
接着是字体。与希拉里的选择截然相反,奥巴马使用的字体看上去庄重又不失青春活力;字母要么全大写,要么全小写,从而显得更友好。随着竞选的发展,奥巴马的VI 中使用到的字母逐渐转变为全大写,看上去更权威,字体则十分明智地从原先英国设计师埃里克·吉尔(Eric Gill)20 世纪早期发明的GillSans 变成了更为时髦的美国现代字体Gotham。   
人们都为此欢欣雀跃,Gotham 字体“简直就是充满活力而又忠心耿耿的美国公仆的完美写照”。受到上世纪40年代纽约盛行的手写字体的启发,设计师乔纳森·胡福勒和托比亚斯·弗雷里- 琼斯(Tobias Frere-Jones) 在2000 年为《GQ》杂志首创了“Gotham”字体,随后,它们不仅被频繁地使用在有机食物的包装上,更被印刻到矗立在纽约世贸大厦遗址上的自由塔奠基石上。选民们只需瞥一眼奥巴马横幅上的“Change”,Gotham 字体那种仿佛与生俱来的正义感、责任感以及对“美国往事”的怀旧之情便会散发开来。   
希拉里和麦凯恩都选择以不变应万变的VI,以期给选民留下固定印象,奥巴马则反其道而行之。艾克瑟洛德说:“在WEB2.0 时代,我们要应对的是个性化的VI 需求。”出席各种不同场合都能随机应变,这就是奥巴马所谓“流动的VI”,即便是在MTV 颁奖礼或纽约第五大道上的Saks 百货公司,奥巴马的VI 都足够吸引眼球;而回到一本正经的市政厅会议,奥巴马的VI 又能从容“变身”,不至于“失体统”。Sender LLC 的主设计师索尔·森德尔(Sol Sender)说:“我们原本担心,变来变去会不会辨识度降低,事实证明,我们做得还不错。”   
除了为每个州的选民定制化地设计了相的“州标” 外,在奥巴马的个人网站barackobama.com 上,针对各种族群以及对各种事务持不同政见的选民,也会演绎出相应的标识图案。比如环保主义者(Environmentalists for Obama)一页中,Logo 变成黄色日光照耀下的绿色田野;在孩子(Kids for Obama)的页面中,Logo 变成用手写笔涂鸦的样子;而在美国黑(African Americans forObama)那一页,Logo 后出现了隐隐约约的一大群人,你没法仔细辨认其中的任何面孔。这些纷繁的变体设计,似乎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当代美国生活的复杂。事实上,对奥巴马在设计中的良苦用心以及设计团队的殚精竭虑,选民们用不着去一一“解码”,其效用,不正在于最直接地获得选民们的好感吗?